首页 > 资讯 > > 内容

细品古画 看古人如何爱上阅读

发表时间:2023-08-20 08:02:30 来源:互联网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蕉荫读书图》清 吕彤 纸本设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柳荫高士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伏生授经图

■元 王蒙 春山读书图轴

■《秋山读书图》,高凤翰

书香飘南国 悦读成焦点

202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日前开幕。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南国书香节,展区面积和参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因此,近期有关书香与阅读的话题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古代书香门第常用的对联,在中国画领域,对阅读与读书场景的描绘也不在少数,从多幅存世的著名画作中,我们也能一窥古人阅读的状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1

表现儒家对学术热爱 《伏生授经图》或是最好例子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可知,较早与居家阅读或者写作相关题材的作品,当数唐代王维(传)的《伏生授经图》,伏生被画成正在授经的模样。伏生曾为秦朝“博士”,曾把《尚书》藏于家壁内,汉初重修受毁损的古籍,将余生奉献于经文的整理,而完成了今文《尚书》。

只见画中伏生一手拿着经文,另一手指着上面的内容,脸上慈祥的笑容透露了内心的欣慰。

笔法表现出一种新的灵活性:拘谨的古拙线条变得舒缓,线条的回转较少,轮廓简化,短捷的线条描绘了伏生手臂干枯的皮肤、下陷的胸膛以及颈上的皱纹。表现性的线条则用在眉毛和面颊上。画中只有伏生一人,或在给门生授经,或是画家想象他传授知识的状态。

已故著名美术史家高居翰曾认为,在表现儒家对学术的热爱和学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来保存过去知识的狂热上,中国绘画里,再没有比这画得更好的例子了。

年代约为宋代,但至今无法确认作者的《柳荫高士》描写的对象,或是东晋到南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辞官归隐田园,是后人眼中的理想文人隐士。他坐在一块豹皮毯上,形态闲逸,头垂在两肩之间,容颜冥想着,眼睛眯索着,正是沉思的表情。前面地上放着一碗酒、一卷白纸,正酝酿着诗句。

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写道,弯曲的柳树在上景圈围出人物,更加强了内省的气氛。柳树在中国象征柔婉妩丽(松竹则代表坚韧),在这里,它反映了诗人微醺时的唯美心境。

2

《易经》是古画“出镜率” 最高的一本书

在学者高延亮看来,宋代有两类读书图,一类是像吴其贞《书画记》评述的《读书图》小画册,画从苏季子刺股到司马温圆木枕,都是些刻苦读书的人物故事画,另一类则是宋代山水画高度发展之后出现的山水画读书图,例如南宋画家赵伯骕的《松阁读书图》、马逵小绢画《松窗读书图》等。

据研究资料显示,南宋刘松年也有《秋窗读易图》,图中描绘一座临水小院,院内书房中一人呈凝思状,案上开卷,童子在一旁侍候。院外两株松树苍翠挺拔,溪流平缓,远山青翠。画面情景庄重肃穆、气氛幽深。左边石壁上书有“刘松年”三字款。从图上钤印来看,此画明代曾为项元汴收藏,清初归张则之,后为梁清标集入《唐宋元集绘册》,最终为乾隆内府收藏,民国时期溥仪携去东北。

《易经》是读书题材中“出镜率”最高的一本书,有多幅画作题名为“读易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中心主任王波认为,这或许是因为《易经》作为深奥的智慧之书,更适合到大自然中沉下心来解悟;或许是因为《易经》描述了包括山水在内的宇宙的活动规律,更适合放到大自然中。一边参格万物,一边咬字体味,一边推演卦象;或许是因为《易经》一向是高深书籍之首,象征着阅读的品位,唯有高山大川适以匹配;或许仅仅是因为以一个字作书名的书籍不多,“易”字又是仄声,以“易”入画名,更顺口,更符合平仄协调的美感。

3

明代读书题材已广泛 为文人山水画所沿用

在元代,有文献可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读书图人物是王蒙,高延亮在《〈读书图〉论稿》里认为,王蒙把宋人偶一为之的题材,变成了山水画中的一个惯例。

《春山读书图》作为王蒙的代表作之一,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画面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山石的画法是王蒙擅长的解索皴,恰当地表现了南方石山的结构和质感。画面下方的土岗和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屋内有一人在读书,山丘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个水亭,主人端坐着,似乎在观赏春景,小童在其后服侍。山谷深处有一个屋舍,里面有一人,似乎在劳作。画作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向往,读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此外,同代还有吴镇的《槐阴读书图》、盛子昭的《雪中读书图》、苏大年的《溪山读书图》等。

明代,读书题材已广泛为文人山水画所沿用,存世的包括沈周的《桂花书屋图》,董其昌的《溪山读书图》、姚绶的《寒林读书图》、宋旭的《秋窗读书图》、赵左的《寒林读易图》。

沈周的《秋林读书图》虽然连读书的人都几乎不见,可题跋却写得非常耐人寻味:“山迥烟霞重,门关草木深,读书不出户,谁识道人心。”

有研究认为,当时沈周秋天入城,欲借宿东禅寺,但寺僧信公已卒,故未能成行,因而转去入住承天寺(双峨僧舍),这幅读书图可以看作沈周闭门读书的记录,是他为自己而画的读书图。

4

古代读书图中 不乏女性题材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有一幅高凤翰的《秋山读书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如此赏读《秋山读书图》:本幅作品虽有师古痕迹,但图中丘壑仍让人联想到胶东山区的地貌特征。长松茂林、重峦叠嶂,溪水茅亭,峻秀恬静,笔墨亦爽利恣纵,可知高凤翰早年的山水画创作不仅得力于现实,亦在艺术上吸取了北宋雄浑的气势和元代静逸的趣味,而且在作品中表现出“不拘于法,以气胜”的特色。

古代读书图中,也不乏女性题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有晚清画家吕彤绘制的一幅仕女图。图中绘有一位清丽纤柔的女子,她倚坐着一块玲珑有致的太湖石,左手托腮,右手放在膝头的一卷书上。在她的身后有两株茂盛的芭蕉。画家并没有给这幅画命名,人们根据画面显而易见的元素——芭蕉、书籍,称之为《蕉荫读书图》。李晓愚还研究发现,类似《蕉荫读书图》,早在明代就有出现,明代黄石符的《仙媛幽憩图》就与之极为相似。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